学校要闻 |
通知公告 |
学术动态 |
基层动态 |
校园视频 |
学术动态 |
|
张卫宪:擦亮“河南大草原”这块金字招牌 | ||
2022-11-18 (浏览次数:) | ||
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农业界人士普遍关注的是农作物产量,但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授张卫宪盘算的是,如何把这些农作物的秸秆回收利用,转化成百姓餐桌上的肉、蛋、奶。 张卫宪是“河南大草原”概念的首创人,也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现任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研究院院长、河南省非常规饲料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始终致力于作物秸秆高效转化成畜禽优质饲料研究。 “河南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然而大家容易忽视的是,河南也是全国生产农作物秸秆最多的省份,如果按照常规粮食与秸秆1∶1.3的比例,以近年全省粮食产量7500多万吨计算,年产秸秆近1亿吨,农作物的营养成分一半在籽实里,一半在秸秆里,将其转化为优质饲草,其产量规模远超内蒙古大草原。”说起“河南大草原”这一概念的由来,张卫宪如数家珍,“再形象一点讲,田野里小麦去掉穗、玉米去掉棒子,河南一年三季绿色茫茫,还有一季动人心扉的金色波浪,这不就是美丽的大草原吗?” “河南大草原”这一概念提出后,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多年来,一方面,许多秸秆资源被当成废弃物进行处理;另一方面,畜牧业饲料饲草资源紧张,造成养殖成本高企,用张卫宪的话说“简直是抱着金饭碗讨饭吃”。 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周口畜牧部门工作的张卫宪利用自己主持的第一个世界粮农组织重大研究项目——氨化秸秆质量评定及黄牛喂饲试验研究与推广应用,经过多年的试验和钻研,终于成功研制出以尿素为氨源的青贮秸秆和氨化处理技术。这项技术简单易学、操作方便灵活,普通农户均可使用,彻底改变了秸秆氨化处理工厂化、规模化、风险化的弊端,推动秸秆氨化进入寻常百姓家。 青贮秸秆和氨化处理技术为河南养牛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使河南成为全国养牛第一大省,进而迅速推广至全国,带动全国养牛业繁荣发展。此后,他又开创了生物学-化学复合处理秸秆饲料方法,因此被国际公认为生物学处理秸秆饲料的奠基人。 我国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潜力巨大,理论资源量可达8亿吨。河南省秸秆资源占全国的1/10还要多。通过青贮、氨化、机械加工和发展全混合日粮等技术, 将废弃的1亿吨秸秆充分利用, 生产草食动物饲料, 可节约饲料用粮6000万吨。 近年来,张卫宪带领团队成员,一方面加强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开展秸秆友好型肉用山羊品种培育。同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引领澳门金沙城中心区域的澳门金沙城中心企业开发利用“河南大草原”这一巨大资源。“总之,我们要用力擦亮‘河南大草原’这块金字招牌,为河南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张卫宪说。 他主持的第二项世界粮农组织重大研究项目——以氨化秸秆为基础日粮的肉牛生产体系研究,使养牛有了完整的的饲料配方和科学管理体系,肉牛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对于养牛专业户来说,根据其研究成果,利用数学模型原理,以秸秆氨化或青贮为基础饲料,每天投入一定量的精饲料,肉牛日增重多少、每天赚多少钱一目了然。这项成果被世界粮农组织誉为“张氏肉牛生产曲线”,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 张卫宪认为,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需要扎实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着力夯实饲草料生产基础,引导群众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同时,因地制宜,在适合种优质牧草的地区推广牧草种植,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 目前,张卫宪和其团队成员正在开展利用生物学方法处理非常规饲料的技术研究。他说:“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才能彻底提高粗饲料的营养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河南大草原’这个绿色宝库。” (转自河南经济报 ) | ||
|
版权所有??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北路6号 总值班电话:0371-63515868
招生咨询电话:0371- 86176188
备案审核:豫ICP备15026586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3334号